【腳部穴位】經痛頭痛失眠5大腳穴改善都市病 先浸腳效果更好!

HK01/2020年11月13日/受訪者:註冊中醫 陳艷瑤
腳部按摩前可先用溫鹽水浸泡雙腳15分鐘,再按揉相關穴位,以提高治療效果。按揉力度應由輕至重,以感覺酸脹為佳,不宜用力過度。腳部每天都支撐着全身站立或走路,累了,不少人都喜歡做腳底或腳部按摩,以紓緩疲勞及促進血液循環。事實上,腳踝、腳背或腳底都有不少穴位,具不同功效,按這些穴位有助改善不同病症。註冊中醫師陳艷瑤介紹5個腳部穴位,養生減痛症,即使足不出戶,大家也可在家中針對個人需要為自己按摩。

在中醫角度,人體主要有十二經脈,分別是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當中足三陰經分別對應脾、肝、腎,而足三陽經分別對應胃、膽、膀胱,這六經循行於足踝、足背或足底部。

位於這六經上的穴位眾多,而且用途廣泛,除了可解決所在部位的病症,更可用於調節五臟六腑的經氣,影響相應的部位及臟腑,以及治療頭面五官等疾病,如改善痛經、頭痛、胃灼熱、心悸、消化不良等。

以下5個腳部穴位,大家平日可以針對個人需要幫自己按摩。

改善不同健康問題5個腳部穴位

1.太沖:肝火盛:頭痛、眩暈、失眠、眼紅、眼痛等宜按此穴
2.湧泉:心火盛:心煩、心悸、失眠、健忘等宜按此穴
3.三陰交:氣虛、氣滯:痛經、月經不調、手腳冰冷、失眠等宜按此穴
4.太白:脾氣虛:腸胃脹氣、消化不良、腹瀉等宜按此穴
5.公孫:肝胃不和:胃灼熱、嘔吐、脅(身側)脹等宜按此穴

按腳部穴位注意事項

腳部按摩前可先用溫鹽水浸泡雙腳15分鐘,再按揉相關穴位,以提高治療效果。按揉力度應由輕至重,以感覺酸脹為佳,不宜用力過度。

懷孕或生理期婦女或腳部受傷者應避免刺激腳部;嚴重出血性疾病、肺結核患者、頻發心絞痛、發燒、極度疲勞、衰弱或長期服用激素等患者,均不宜按揉腳部穴位。

坊間足底按摩有用嗎?

除了自己按腳,不少人喜歡外出做腳底按摩,不過,根據中醫經脈原理,足底部只有湧泉一個穴位,而坊間大部分足底按摩均以反射療法的「足底反射區」理論為基礎,認為腳部特定區域能對應身體不同器官,進行拍打或按摩可達治療效果。

2008年臺北醫學大學於《進階護理期刊》發佈的「反射療法功效的系統性回顧」中指出,除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泌尿症狀外,沒有證據表明在任何情況下反射療法均有特定作用。而在中醫文獻中,《黃帝內經》除了對湧泉穴的論述外,亦未提及有關足底反射區的內容。

重壓足底或致足底筋膜受傷

解剖學上,我們腳部有豐富的血液循環組織,按摩足底時,或可藉由按摩一收一放的手法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如持續在足底微細血管搓按,血管壁或會破裂引致瘀血,甚至引致足底筋膜受傷。

由於至今醫學界對足底反射區的理論仍然處於探討和研究的過程當中,而按摩技師未能如專業醫生或中醫作出明確診斷,因此足底按摩或有保健作用,但並非醫療性質。如有身體不適,應向醫生或專業人士求助。

此外,嚴重心臟病、糖尿病、腎病、有出血和傷口急性期、周圍血管疾病如血栓或靜脈曲張、痛風發作期等疾病患者,或是懷孕或生理期婦女,均不宜進行足底按摩。

失眠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