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一件事:告別「足寒」 自製簡易湯包泡足養生

夠Health身心營健康平台/2022年1月4日/受訪者:註冊中醫 陳艷瑤
穴位按摩入冬後,不少人因雙腳冰冷而睡得不好,影響睡眠質素。關於雙足經常凍冰冰,俗語有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底生」,註冊中醫師陳艷瑤認為以現代科學理解,雙足血管末梢血流量較少,循環較差,且足部皮下脂肪薄,保溫較弱,至於中醫角度,足底更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湧泉」之所在,負責聯絡膀胱,上通肺部、咽喉、心臟,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所以「足寒」易致全身性疾病。

到底有甚麼方法可驅走「足寒」呢?不妨依照以下建議,睡前利用中藥泡足及進行穴位按摩,促進血氣運行,為身體保溫,同時改善失眠情況。

中藥泡足、穴位按摩相輔相成更保暖

陳醫師表示,睡前以中藥泡足後,再按壓刺激足部穴位,可調節經氣活動,達到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功效;而一年四季也可用藥材泡足,惟冬天晚上泡足及按摩後,須加強保暖雙足,維持溫度以免受寒,保暖方法有穿襪子、使用電暖毯等。她又提醒,容易四肢冰冷、末梢循環差或60歲以上人士,應加倍注意雙足保暖。

中藥泡腳

材料:
春夏用:花椒50克
秋冬用:乾薑30克、艾草30克

步驟:用煲湯袋裝起藥材,加水大火煎煮,水滾後,改用文火煎煮20分鐘,取起裝有藥材的煲湯袋,並用藥湯泡足。裝有藥材的煲湯袋放涼後,可置於冰箱冷藏,並可於一星期內重複使用2至3次。

水深、水溫、水桶材質:水的分量視乎水桶直徑,水深應在內踝上3寸左右,水溫為攝氏38至40度。建議使用木桶或陶瓷桶,切勿使用金屬盆器,因金屬或會與藥材的單寧酸產生反應,形成有害物質。

最佳時間:每天晚上9時至9時半期間,泡足20分鐘左右,再進行穴位按摩,晚上10時睡覺。此外,留意泡足時上後背、額頭或會微微出汗,謹記將汗擦乾,避免吹風受寒。

穴位按摩

穴位位置:《靈樞 • 經脈》明確記載「十二經脈」,當中足三陰經(脾、肝、腎)和足三陽經(胃、膽、膀胱)循行於足踝、足背或足底部,足部為足三陰經的起點和足三陽經的終點,而此六經的重要穴位大多分佈在踝關節以下位置。

太沖穴:足背部,第1、2蹠骨結合前凹陷處,為足背動脈搏動處
湧泉穴: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足底第2至第3趾間趾根連接處,與足跟連線上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照海穴: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
太溪穴: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步驟:泡足後,用拇指和食指同時按揉足部的「太沖」和「湧泉」50次,再用拇指按壓「照海」、「太溪」、「三陰交」各20次左右,對側亦然。按壓力度應由輕至重,以感覺酸脹為佳,不宜用力過度。操作時注意用手指指腹按壓,而非用指甲掐按穴位。

泡足忌諱:誰特別適合及不適合泡足?

特別適合泡足人士:除了失眠人士,患有長期感冒、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或虛寒型經痛,以及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扭傷等下肢痛症的人士均適合睡前泡足。

不適合泡足人士:懷孕或足部皮膚有傷口的人士切勿進行睡前泡足;此外,嚴重出血性疾病、肺結核活動期、頻發心絞痛、高熱、極度疲勞或長期服用激素等患者,均不宜進行睡前泡足。

給糖尿病患者的泡足提示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患者足部血液循環較差,神經功能可能受損,建議不要泡足超過15分鐘,水溫須保持在攝氏40度以下,泡足後切勿穿太緊的襪子,以免未能察覺足部缺血。

穴位按摩